当前位置: 我的钢铁网  >  镍铬不锈钢  >  行业热点 > 正文

“双碳”引领新能源大规模开发 融合创新成主流趋势

“某种意义上来讲,新能源是一个‘能源农场’,有对土地的需求、对土地的依赖,就要有相关的土地政策保障新能源用地的需求。”日前在京举行的第二届清华大学“碳中和经济”论坛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指出,“十四五”期间将开展九类行动计划,包括城镇屋顶光伏行动、“光伏+”综合利用行动等。

近年来,随着能源革命的政策推动和新能源发电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模式创新不断涌现,探索形成了“建筑+光伏”“生态治理+光伏”“农业/渔业+光伏”等新模式新业态。与此同时,当光伏等新能源进入大规模增长阶段,其对土地需求的日益迫切,正给“光伏+”等融合发展模式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双碳目标引领“主流模式”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光伏等新能源正在迎来大规模开发阶段。“当前,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各国竞相角逐、争相投入的一个重要领域,成为新一轮能源革命和科技产业革命的主战场,发展可再生能源有重大的意义,是减排不减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的支柱。”李创军强调,“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可再生能源发展将坚持以高质量跃升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李创军表示,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到202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将达到20%左右,其中,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将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的占比将超过50%。根据相关机构预计,到2030年,全球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比2020年增长4倍。

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如何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将成为一个重要命题,由于新能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面向中长期,必须提升空间利用率。在此前出台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保障新能源发展合理空间需求”作为一项重点,提出提高国土空间资源利用效率,鼓励“风光渔”融合发展。

“根据新增光伏的指标测算,2020-2030年,所需新增光伏面积最保守的情况下,也将达到5283平方千米,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成为光伏替代传统能源的最大挑战。”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吴小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中东部地区,大力发展以渔光互补为代表的“光伏+”模式以实现国土资源综合收益的大幅度提升,是地面电站的最优选择之一。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探索“光伏+”模式创新将成为行业的重要使命。“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国光伏行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轮值总裁杨爱青告诉记者,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光伏企业能够系统性的配合各个行业的能源转型,光伏行业要探索第二增长曲线,而“光伏+”模式必然要成为行业的主流模式。

政策导向“护航”新兴业态

据李创军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将坚持“六个并举”,即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陆上与海上并举、就地消纳与外送消纳并举、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补并举、单一场景与综合场景并举、发电利用与非电利用并举,促进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

在国家和诸多地方政府的“十四五”规划中,“光伏+”都被视为规划期内发展的重点,例如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千家万户沐光行动”,以及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等。

“整县试点和公共建筑光伏屋顶的支持政策,将会让分布式光伏成为未来‘光伏+’的主要增长方向,最终深刻影响‘光伏+’发展的业务模式。”杨爱青表示,在国家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影响下,分布式光伏将会向“零碳园区、零碳社区”等一体化解决方案方向发展,如光伏热电联供、光储充一体化、光伏燃气一体化、光伏制氢等解决方案,同时绿电交易、碳交易业务相伴而生,让传统的光伏行业转向“综合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路线。

而在集中式光伏领域,杨爱青认为,在新的政策背景下,光伏投资商要形成建设“光伏绿洲”的发展理念。他表示,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基地项目将使集中式电站建设走向最艰苦的地区,为此,集中式光伏项目投资企业要有生态学、环境学、社会经济学、地质学等多领域的专业技能,才能充分把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成“光伏绿洲”。

在杨爱青看来,“十四五”期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多个“光伏+”业态将有望胜出,如“光伏+储能+充电”一体化,光伏屋顶与光伏建筑。同时,光伏与农业、电力、建筑、热力等领域交叉融合的“土壤沙化治理+光伏”“零碳园区+光伏”“光伏热电一体化”“光伏电解水制氢”等业态,也将在“十四五”期间进入研究准备、能力积累、产业试验阶段。

“多元赋能”推动融合发展

在“光伏+”融合创新发展时代,光伏行业将面临更多挑战。“‘光伏+’业态根植于对其他业态的深刻理解,比如‘农业项目+光伏’中需要对水土保持、防腐保温、农作物种植类型有很深的技术储备。”杨爱青表示,“光伏+”产品解决方案,要以客户服务为中心,光伏人要有“多学科、多领域、产学研一体化”的全方位解决能力。

在杨爱青看来,“光伏+”模式未来的发展将会十分坎坷,“光伏+”的解决方案核心,是要对光伏行业以外的领域有深刻的洞察、沉稳扎实的思考、长远的谋划。他指出,以光伏农业项目为例,在俄乌战争持续发酵的背景下,全球面临粮食危机,我国目前也面临耕地面积接近危险红线的问题,光伏从业者不能单纯从光伏产品方面思考问题。

杨爱青认为,从全局和长远角度来思考,“光伏+”的业务模式不能是存量博弈的红海市场,不是与其他行业争利的行为,应当是多学科、多行业融合、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模式。他介绍,晶澳科技在“大同采煤沉陷区”光伏项目中,充分发挥光伏对废弃矿区土壤治理的效用,探索不同地形和温度条件下光伏的综合社会效益,带动了当地人力配置、煤炭经济转型,践行了“光伏+”的生态融合理念。

此外,对于“光伏+”项目开发而言,基于新模式的需求开发新产品也将是重要路径。在吴小平看来,渔光一体开发建设过程中,从渔业角度出发,传统的渔光开发模式在“光通性”“温通性”“气通性”“便通性”尚需升级迭代,为此,通威提出了新一代柔性支架设计理念和架构体系。据吴小平介绍,目前,通威柔性支架系统已在通威渔光一体广泛应用,位于湖北天门、广东台山的两个百兆瓦级电站已实现全柔性支架系统应用并成功并网。

来源:能源发展与政策

资讯编辑:许旭堂 021-26093134
资讯监督:罗强 021-26093811
资讯投诉:陈杰 021-26093100